一个普通党员的两个瞬间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06日 17:21
作者:本科生党支部 黄奇芳
浏览次数:

                                                                                                      若有战,召必回

大年初二,形势不算明朗。武汉封城后的第三天,全国累计确诊病例已达1975例,这已经达到2003年非典累计确诊人数的1/3。新型冠状病毒仅仅用25天的时间就造成了破千的确诊病例,而它令人闻风丧胆的前辈“SRAS”为做到这一点都花了4个月的功夫。

家人相应号召,取消了走亲访友的计划,仅寥寥几口人坐在一起,吃了一顿还算团圆的团圆饭。没有往年爆竹声响、畅谈嬉笑的喧嚣热闹,门口的大红灯笼高高的挂在安静的夜幕里,任寒风吹动,荡出几分寂寥的红来。

这天晚上十一点,旧历子时,毕笙的科室微信群里突然跳出一条消息:“接国家卫健委支援湖北任务,院内计划组建一批援鄂医疗队,如有自愿参与者请报名。”

看到这条消息,她的周遭仿佛按下了暂停键,电视传来的人声、窗外传来的雨声都瞬间消失,只有一颗攥紧的心脏在跳动,发出的声音在脑海里不停回响——砰、砰。

几乎是无意识的,她打出了“我报名”这三个字,就在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一颗心才缓缓松开,然而不过几秒,便又再次捏紧,无数念头在她的脑海里迸发:自己在ICU工作不到两年,从未有过抗疫经验,就连防护服的穿戴都不是很熟练,奔赴前线真的没问题吗?如果自己在抗疫过程中不幸感染了怎么办,如果不幸牺牲了,那我的家人怎么办?

这些念头一个接一个的蹦出来,与之同步的,是科室微信群蹦出的一个又一个的“我报名”。

她看到,刚生完二胎不久的同事回复道:“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而年过半百即将退休的护士长也回道:“若有需要,随时待命。”

大家在群里互相发着鼓励与加油,目及种种,胸腔内的心脏不知怎的又坚定下来。

是啊,她想:我才25岁,身体健康,是个党员。

入党那日在鲜艳党旗下发出的铿锵承诺还在胸腔回荡:“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她想:我,可以出战,我,应该出战。

为此,义无反顾,全力以赴。

                                                                                                      阊阖春风起,神州雪水消

20床李阿姨的病情有所好转,她的生命体征、生化指标都逐渐达到了出院的标准,肺部CT也显示炎症明显吸收,如果最后一次核酸检测的结果也是阴性的话,她很快就能出院。

记得她们刚刚接手的时候,李阿姨她的状况很差,意识模糊、高热、血氧饱和度低至80%,俯卧位下呼吸机通气治疗给也未能很好改善氧合,只能决定拿出最后的武器——VV-ECMO 。如果叶克膜也无法改善李阿姨的情况,那么等待李阿姨的,便是死神的镰刀。生命攸关,即使在凌晨三点,这一最令人感到疲倦的时候,毕笙仍然不敢慢下动作,拖着笨重的防护服,忍受着闷热、头昏的不适感,她同战友一起,专注地为李阿姨镇静、备皮、合血、预冲管路、置管、设置仪器参数。所幸,ECMO运行不到一小时,李阿姨的血氧饱和度便有所上升,各项生命体征也逐渐平稳。这是一个好消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ECMO支持期的监护同样重要,除了生命体征、出入量的监测以外,每隔一段时间便需要检查膜肺是否存在血凝块,观察管路是否通畅稳固、定时抽血检验李阿姨的血气状况及电解质情况,谨防出血、溶血等情况发生。于是,对于上夜班的毕笙来说,这又将是一个漫长的“不眠夜”。

但是,那又怎样呢?只要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转,成吨袭来的疲累都是值得的。为人民服务,是党员的初心和宗旨。

幸运的是,李阿姨挺过了这最危险的一关,她的意识逐渐恢复。

然而,即使病情逐渐好转,李阿姨一开始仍然郁郁寡欢,即使不做询问,也能感受到她心中的迷茫与焦虑,也正因为如此,一开始她很少进食,配送的饭菜几乎没动几口便不肯再吃。每到这个时候,毕笙便会上前劝说,用已经经过七步洗手法消毒的手轻轻的搭在李阿姨的肩上,给予她支持与鼓励。

事实上,“红区”里焦虑、恐惧甚至愤怒的患者比比皆是,18床的一个男士因为战友在给隔壁床上药而未能及时回应其需求时便开始躁动并大喊“你们一点都不关心我!我要出院!”,21床的小女生因为得知同样患病的父亲去世的消息而不停地掉眼泪。就连毕笙这群担负着救治工作的所谓“白衣天使”,也会因为看到昔日的战友倒下而落泪,会因为思念亲友而感到无助。

但是,大家彼此的陪伴是最好的情绪良方,同病室的病友会互相鼓励加油,患者也会给予她们关心,在大家的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之下,患者们的病情逐渐好转,曾经吃不下一口饭的李阿姨也能胃口极好的吃上一大碗饭,在与家人的视频通话中,她声音温柔的告诉手机另一端的儿子:“没事,不用担心,这里的医护人员对我都很好,过几天我就出院了,不用担心。”

晚上十一点,旧历亥时,十几天前的毕笙在这之后不久看到群内的应战号召。十几天后的现在,她与接替她的战友进行下班前最后的交班:详细交接了手上几位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各项设备的参数设置、重要检验结果、医嘱执行情况、管路情况,她们一起翻身查看了几位昏迷病人的皮肤情况、进行皮肤护理。

完成了这一系列的工作之后,毕笙卸下一身的重担,准备离开红区。就在这时,最后交班的病人,也就是李阿姨,向她轻声的说了一句:“谢谢,辛苦了。”

即使在最冷的午夜,她的心,也因为这句话而充满了温暖。

凌晨一点,夜色沉重而医院灯火通明。从医院回到酒店。迫不及待地洗了个热水澡缓解疲惫。毕笙看向镜子里的自己,她憔悴而疲倦,口罩、护目镜在脸上留下了两条丑陋的勒痕,就像被人砍了两刀似的,这条长“疤”从鼻梁一直蔓延到下颌角,她想,这是她荣耀的战勋。

临睡前,手机里看见朋友圈里发来“湖北外新增确诊”的好消息,真好。入睡前的最后一个任务,是向每日都发来关心的父母回复到:“今天也很好,不用担心。”

闭上眼,毕笙想,明天应该会是晴天吧,春天是不是也快来了,那让我们在春天相见吧。

一夜好梦。


          后记:文中的毕笙取音“必胜”,寄意我们获得这场抗疫之战的胜利。笔者笔力稍欠,不能很好的将前线的医务者千转百回的心路历程、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很好展现出来,而他们的故事,内心的初心和责任感,也远比这篇文章中描写的要更加艰辛且精彩。因为临床实践经验不足,描述之中可能有错误的地方,还请包容指正。最后,真心地希望我们的英雄们都能平安无恙,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我们终将获得胜利,最后愿我们的生活重归平静,愿春暖花开,我们静候你们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