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与问题
(一)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护理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人员始终冲锋在前。截止到2020年2月17日,中国已派出约3.2万余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抗疫一线,其中护理人员占71%,约2.3万人。护士们的英勇付出,不仅打动国人,也感动世界。WHO总干事谭德塞点赞中国护士:中国护士在疫情面前的表现令人感动。然而在此背后,护理人员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根据WHO紧急项目的负责人2月11日公布的数据,目前武汉90%以上新冠患者需要氧疗,20-25%的患者需要密集护理,即患者在治疗、生活、心理等方面对护理人员依赖性极高。此外,由于新冠肺炎极强的传染性和通过飞沫传播的途径,对护理人员的个人防护也提出了无比严格的防护要求。除此之外,面对高强度高风险护理工作、陌生的环境和工作流程,护士们的心理压力不言而喻。因此,应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护理应对及防控能力,以保证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落实国家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政策法规的必然要求。建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护理应对和防控体系是有效开展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五条的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围绕这一原则,条例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体系。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针对疫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领导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指挥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各种措施对疫情进行防控。护理应对和防控体系是本次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应重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护理应对和防控体系的建设,是落实相关政策的必然要求。
(三)护理队伍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和防控体系亟待完善。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的高素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核心。“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士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主力军,许多具体工作均需要由护理人员承担。然而,由于一线对护理人员需求极大,仅靠部分急危重症医护人员难以满足,面临着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力量薄弱、应急预案不完善、应急防控体系建设工作相对滞后等问题。如何建立应急护理队伍、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紧急应对能力,全面提高应急队伍的处置能力,既是当前一项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艰巨任务。因此,应合理调配资源进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重视应急护理队伍的培养,提高护理人员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能力,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议
主要目标:通过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应急防控体系,优化配置各类卫生资源,推进护理战略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护理防控布局,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护理应急处理效率和科学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水平。
(一)完善以政府为核心的应急防控体系。政府发挥核心作用,通过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救援平台,实现应急资源共享以及物质基础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健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和标准流程,为各级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的应急管理和应急队伍布局提供参考,加强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各级医院应成立应急指挥系统,把应急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建立健全应急演练工作制度,统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状态下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推进护理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鼓励各级医院应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护理救援队伍,制定应急培训和考核计划,加强心理、知识和技能储备,组织日常的应急预案演练,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和实战能力。同时,支持各级高校加强对护理专科人才的培养, 在借鉴国内现有的国家医疗队及国外(如美国CDC战略卫生人才培养等)成熟培养方式的基础上,为应对突发灾害的护理战略人才进行定位,制定涵盖感控、急救、重症、心理应对等全方位的培养方案,建立我国的护理战略人才贮备库。
(三)构建科学规范的护理防控布局。把护理应对和防控工作的重心前移,提前做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护理工作战略部署,保障护理应对及防控的科学规范。第一,建立健全护理防控机制,制定科学的护理应急管理方案,包括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应对和预防能力,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第二,完善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服务体系,针对一线医务人员心理评估及干预机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早期干预,定期普及心理危机预防和应对策略;第三,坚持
科技防控,通过与健康科技企业合作,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完善护理防控布局,例如建立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患者全流程管理、开发护理机器人减少护理人员感染的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