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监测的发展和现状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06日 17:12
作者:研究生第二党支部 董欣
浏览次数:


一、公共卫生监测的概念

公共卫生监测定义为“连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对于计划、实施和评估公共卫生行动至关重要的健康相关数据,及时将信息传递给需要知道的人并应用于疾病预防控制”。

二、公共卫生监测的发展史

古代监测对传染病的记录包含健康结局、危险因素和干预措施3种不同类型的信息,而这3项也是现代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必须包含的项目。

进人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有力推动了公共卫生监测的发展。现代公共卫生监测内容覆盖了各类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行为危险因素、药品不良反应、环境以及营养和食品安全等多项与人健康相关的内容,公共卫生监测的技术和方法也随着监测定义和内容的深化而不断扩充。

2003年及以后发生的SARS、猪链球菌病和禽流感的流行,引起了我国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监测工作的投入。我国不仅新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而且加强了原有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监测系统的效率。流行病学者们认为,即时报告的基础平台建立之后,公共卫生监测应由分散向集中,由单项目监测向综合监测发展,由疾病/事件流行态势描述向预警预测发展,逐步建立一个集多种卫生监测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监测系统,以便更好地收集、分析、反馈和发布信息。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新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公共卫生监测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监测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三、公共卫生监测的分类

公共卫生监测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疾病监测和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监测。疾病监测又分为传染病监测和非传染病监测;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监测包含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环境监测、药物监测、伤害控制等。

(一)传染病监测

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在我国领土范围内凡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例发生和死亡,所有责任报告人都应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传染病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收集人口学资料。

2.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及其分布。

3.人群的免疫水平。

4.病原体的型别、毒力和耐药性等。

5.动物宿主和媒介昆虫,其种类、分布及病原体携带状况。

(二)非传染病监测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公共卫生监测的范围扩大到各类非传染病,例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病、职业病和出生 缺陷等。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陆续开展了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出生缺陷等非传染病的监测。

(三)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慢性病、伤害和性传播疾病等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卫生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个人行为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这些疾病的主要策略是促进其行为的改变。如果监测的内容只包括发病和死亡,而不包括行为,则不能满足制订和评价针对这此疾病的卫生计划需要。 行为监测既可用于传染病也可用于慢性非传染病监测。在传染病中,监测的指标主要是与传播途径相关的各种行为,如共用注射器、共同饮用合致病菌的水源等高危行为。在慢性非传染病中的指标主要是一些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的不健康行为,如吸烟、饮酒、久坐、缺乏体育锻炼等。

(四)针对其他卫生问题的监测

其他卫生问题的监测包括环境监测、营养监测、学校卫生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计划生育监测等。

四、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

(一)描述疾病的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

这是公共卫生监测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指导公共卫生活动最基本的信息,它有助于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疾病模式,确定主要卫生问题:即对疾病/事件的长期变动趋势、自然史、发生规模、分布特征和传播范围进行定量或定性描述。这是决策者必须掌握的信息,依此才能正确地建立卫生政策或卫生计划的目标。

2.发现异常情况,查明原因并采取干预:在监测过程中如果发现疾病的分布出现异常变化时,就应该向有关卫生机构发出警报,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来判断变化的原因,并采取干预措施来控制暴发或流行,减少危害。

3.预测疾病流行,评估卫生服务需求:通过动态监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可以预测流行规模,从而估计未来的卫生服务需求。

(二)确定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

为干预选择合理的策略和有效的措施,有关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的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当监测内容包括行为在内的特殊暴露时,有助于确定危险因素;而监测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则有助于确定高危人群。

(三)评价干预效果

由于监测是连续、系统地进行观察,因此在评价干预策略和措施的效果时,疾病的变化趋势能够提供最直接和最可靠的依据。例如,在普遍接种甲肝疫苗的地区,甲型肝炎的发病率会明显下降。因此当地甲型肝炎发病率的变化,便可作为评价甲肝疫苗接种效果的评价指标。

五、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最先建立的是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随后根据不同发展需要逐步建立了其他监测系统。

(一)中国妇幼卫生监测系统

该系统监测内容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的死亡率、死亡原因和死前利用卫生服务的状况和出生缺陷监测(23类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和可疑危险因素)。该系统提供的信息可反映我国妇女和儿童的健康状况,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二)全国伤害监测系统

该系统是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通过收集哨点医院门急诊室就诊的伤害病例,来反映门/急诊就诊伤害病例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收集的伤害相关信息可用于描述全国及各地区不同伤害发生全貌及不同类型伤害的流行状况,了解我国伤害的特征、规模、高危人群、趋势变化和疾病负担,为制定和评估伤害预防策略和措施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三)中国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

该监测系统通过入户调查,搜集包括吸烟、酗酒、体力活动、饮食、交通安全等在内的行为危险因素资料,这将对探测我国慢性病危险内素的流行趋势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政府部门制定和评价预防政策及干预措施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四)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

该系统由始建于1950年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发展而来,于2004年建成以网络为基础的定时的、个案直报系统,报告甲、乙、丙三类共39种法定传染病。这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国家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包含了从乡镇到国家的5级网络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以及从地市到国家的3级网络平台。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卫生/医疗机构都可以随时访问中心数据库方便地获得信息。

该系统可对传染病进行实时的个案报告并且监测各种症状及传播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将提高发现疫情和突发事件的敏感度,                 为预警疫情、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疾病传播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信息。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

该系统在我国2003年SARS流行后建立,主要用来监测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监测内容主要是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事件、职业中毒事件以及群体性免疫接种事件等。该系统也采用网络直报技术。

(六)全国HIV感染哨点监测系统

所有哨点均开展HIV感染的血清学监测,其中部分哨点同时开展行为学监测。监测对象通常为性病患者、吸毒者等高危人群,从哨点监测的结果可以大致估计整个人群中 HIV 感染的流行现状和趋势,为艾滋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七)其它:居民死因网络直报系统、药物滥用监测系统、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等